强县之争的第一梯队里,慈溪必然榜上有名。
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浙江首个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的县市,综合实力长期居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前列……
2023年前三季度,慈溪全市的GDP总量为1909.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2%。
经济稳定增长、持续向好的动因在哪?
在坚守实业的发展定力,更在融入大局的开放胸襟。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书写了县域经济发展辉煌篇章。进入新时期,慈溪人何以再创奇迹?
“坚持工业立市、创新强市,交通提级、城市提能,生态美城、幸福暖城 ‘三大战略’,争当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县市域实践排头兵。”日前,浙报集团、潮新闻启动“潮涌之江·对话县委书记”大型融媒体访谈活动。访谈中,宁波市委常委、慈溪市委书记林坚在接受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姜军采访时,如此介绍慈溪的“破题”路径。
县域经济奔向“高质量”
夏天的电风扇,冬天的电暖器,烹饪的空气炸锅,装修的开关面板……你家的电器,有很大的概率产自慈溪。
慈溪,是浙江块状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慈溪块状经济与时俱进,打造了许多全国细分市场领域的“隐形冠军”,其蓬勃活力也带动当地经济企稳回升。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传统块状经济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转型?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慈溪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工业立市,创新强市,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首位战略。”林坚说,目前,慈溪正强力推进传统块状经济、镇村工业集聚区“两项整治”,打破“瓶瓶罐罐”,实现提质增效,同时,加快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慈溪有“三招”——抓企业、抓平台、抓人才——
把2200多家规上企业作为重点对象,推进实现科研创新能力全覆盖,累计培育出5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推动温医大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载体落户,推进高端创新资源与当地产业基础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展,说到底要靠人。“走访中,企业家反映最多的不再是土地或者资金,而是人才缺口。”林坚说。
虽然人才总量在宁波居于领先,但仍远远不够。“如果这方面不解放思想,那么我们在竞争中就可能失去很多机会。”为此,慈溪打造集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产业集群于一体的上林英才“链式”平台体系,今年以来国家级人才增长200%。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过去20年,慈溪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4.5万元/人增长到25.83万元/人,增长4.7倍。《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慈溪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七,居浙江首位。今年,慈溪还夺得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
抢抓机遇提升发展能级
今年10月,杭州湾跨海铁路桥首个主塔墩桩基施工完成。这是通苏嘉甬高速铁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作为沿线重要站点之一,慈溪不通铁路将成为历史。
“未来,慈溪老百姓不但可以坐上通苏嘉甬高铁,还可以直接搭乘轨道交通到宁波,同城化了!”采访现场,林坚高兴地分享好消息。
15年前,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为慈溪带来巨变。而今,伴随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的落地推进,慈溪由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圈经济的步子也大大加快。
“如何抢抓发展机遇?就是要把机遇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林坚介绍,当前,慈溪正大力实施“交通提级、城市提能”战略。而城市建设的关键是能级品质,这就涉及到大量基础设施。
以两个“投资攻坚年”活动为载体,慈溪全面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六大工程”,形成规模达3000亿元的项目储备库。今年前三季度,慈溪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7.9%,固投连续8个季度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基础设施是“城市提能”的关键抓手,营商环境更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在林坚看来,“最好的营商环境就应该是法治环境。”
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求,慈溪开启一系列特色改革。譬如聚焦空间资源优化再配置,慈溪创新出台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将镇街、园区工业用地审批权统一收回,并对产业准入、标准地供应等进行闭环监管,确保资源向优质项目倾斜。此项成果,也成为慈溪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张“金名片”。
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中,被定位为全球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功能节点,在宁波国土空间规划中,被定位为宁波城市北部中心区。今天的慈溪,发展空间无限宽广。
“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转型的同时,让县市域经济同时成为大都市圈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慈溪未来发展的一大着力点。
打造宜居宜业幸福之城
漫步慈溪,处处可见活力涌动、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一片沃土。
高质量发展,人是核心要素。慈溪自古就是移民城市,孕育了“围垦、移民、青瓷、慈孝”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开放包容的人文气质。慈溪很早便集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
截至去年底,慈溪有120多万新市民,已超过106.17万人的户籍人口数目。林坚说:“慈溪的建设离不开他们,慈溪的共同富裕也不能忘了他们。”
2006年,慈溪首创“和谐促进会”。当前,慈溪积极实施“生态美城、幸福暖城”战略,探索新市民服务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组织网络、做优服务管理、创新特色载体,把异乡客变自家人。慈溪全市已建起360多个新和谐促进会阵地。
入选今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的“群治分”也是当地基层治理一大亮点:运用积分激励机制和信用分评价模型,引导新老市民共同参与文明创建、反诈宣传等志愿活动。
“慈溪在全国文明城市的考核中排名很靠前,这也要感谢大量新市民的积极参与。”林坚感慨道。
林坚介绍,慈溪正实施“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每年超10万人获得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针对性就业能力,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品质。
这更是一座有温度的幸福之城。公办中小学学位1000个、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项目28个、打造共富工坊67家……数据背后,是慈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锋市的累累硕果。
采访这天,林坚特地从慈溪带来上林青瓷,造型风韵雅致,釉色青翠匀净。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出自唐代诗人陆龟蒙所作《秘色越器》一诗。
以秘色瓷为代表的上林青瓷文化,融入了“秘色瓷都 智造慈溪”的城市品牌中。慈溪的发展,也正如上林青瓷一般,底蕴厚重,又焕发新生。
来源: 浙江日报 | 撰稿:徐婷 翁云骞 共享联盟·慈溪 邵滢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