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闻详情 A- A+
如何打破浙江再生稻最高亩产纪录?跟常山种粮大户抢播探寻秘诀
发布时间:2023-03-21 08:51:42    

   春耕生产进入关键期。去年打破“浙江农业之最”再生稻百亩方亩产纪录的常山县白石镇曹会关村种粮大户王小华十分忙碌。

  王小华告诉我们,他要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1000斤再生稻种子全部播种育秧完毕。“再生稻的特点是‘一次播种、两季收获’,种植的季节性很强,第一季种晚了,第二季就来不及成熟,时间上一点也都不能耽误。”王小华说,今年他请了5名帮工,还用上了新机器。

  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跟着王小华体验抢播再生稻,探寻他打破全省再生稻最高亩产纪录的秘诀。

  早上7时,我们抵达王小华的育秧大棚,5名帮工已经整装待发。一台撒播式流水线播种育秧机已经摆放在大棚内,准备就绪。王小华开始分配任务。“陈大姐,你把空的秧盘摆放在流水线上,老傅和老刘,你们俩负责往机器里不断地倒入基质土……”

  “来啦!”一边打招呼王小华一边递过来一双劳保棉线手套,叮嘱我们一会儿跟着他做。

  “大家要和机械紧密配合好。”王小华按下开关键,机器便开始运转。白色的塑料秧盘被放上传送带,随后撒上一层基质土,泡发好的稻种自然掉落在秧盘里已经撒好的土中,经过洒水、盖土等步骤,秧盘好似一辆小火车,在轨道上穿梭直至到达终点。

  我们的任务是和王小华一起把抵达终点的秧盘从传送带上搬至空地上,一层一层叠放好。只见王小华将5个秧盘逐一摞起来,再一口气搬到空地上。照着刚才王小华的动作,记者依样画葫芦,秧盘5盘一摞,双手抓紧最下面一个再抬起,没想到连续用力了两次,都没有抬得起来。王小华搬完回头看到后不禁被逗笑了。“你是第一次干这个吧,这5个秧盘有20斤呢,要是感觉吃力,就少放两盘,3盘一摞一搬。”1个小时后,流水线对面的空地上码起了小山似的秧盘,我们数了数,大约有500个秧盘。

  说话间,大棚内又来了一个人,我们原以为是王小华新请的帮工,却听见王小华称呼她为“禾专家”。“这是常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何水清。”王小华介绍,何水清是常山县最早开始研究推广再生稻生产技术的人,下农田、访农户是何水清的日常,农户看到她都会亲切地喊声“禾专家”。

  和我们打完招呼,何水清便端起一个秧盘,用手指插入土中。“这是测试土壤的湿润程度,你们也来试试。”我们将手指插入土中大约1个指节,指尖被松软的土壤包裹住了。“土壤松软表示水分够了,要是感觉到明显的颗粒状,就表示水洒得还不够。”何水清解释。经过她的测试,这批秧盘的用水量适中且均匀。“这也是机械播种的好处,每个秧盘的用种量、用水量是可控的,这样能提升出秧率,人工播种的出秧率为70%,机械播种的出秧率可达到90%以上,这也为实现再生稻高产提供了有效保障。”

  “除了抢时间早播早栽,再生稻高产还要注意些什么?”我们向何水清请教。“首先要选择一个好品种。目前‘甬优1540’‘甬优4901’是常山再生稻的主栽品种。”何水清双手抓起两把稻谷摊开,“左手是‘甬优4901’,右手是‘甬优1540’,你们瞧瞧有什么区别。”我们从何水清手里各拣了一粒种子放在一起仔细对比,“‘甬优4901’稍长一点,‘甬优1540’稍圆一些。”何水清点了点头。

  从2009年在常山的田间发现第一株再生稻,到2020年常山再生稻种植技术被列入浙江省农作物主推技术之一,再到2021年常山制定发布《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衢州市地方标准,如今,常山再生稻种植规模、生产技术和产量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王小华等农户对此激动不已。如今,像王小华这样选择种植再生稻的农户,常山县共有100多户,再生稻种植面积达2万亩。“良种播下,良机耕作,配以良技,我对再生稻的高产信心十足。”王小华坦言,去年,他种植的再生稻两季亩产量达到1170.64公斤,打破了“浙江农业之最”再生稻百亩方亩产纪录。今年,他预计两季亩产量能够突破1300公斤,再创新高。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赵璐洁 共享联盟·常山 俞国文 郑召隆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