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天气转冷,镶嵌在诸暨大地上的“珍珠小镇”却愈发热闹起来。
这里是山下湖镇,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产销中心,世界上每两颗淡水珍珠就有一颗产自这里。而十月的到来,意味着珍珠蚌丰收季的开启,这是山下湖财富的“生物钟”。
如果说,直播间里爆款年年有,那今年珍珠尤其“香”。曾被认为“妈妈款”的珍珠饰品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热闹的珍珠市场一度出现“一珠难求”的盛况。
从西施故里到珍珠的代名词,山下湖走出了怎样的发展之路?
新的一天,从开蚌开始
早上5点,山下湖的天刚朦朦亮,空气里还夹杂着清冷的水汽,开蚌场已经忙碌起来。
开蚌,是珍珠蚌捕捞后的第一道工序。鱼腥味弥漫的开蚌场里,机器的轰鸣声、开蚌的清脆声交织在一起,一座座堆积成山的河蚌前,上百个开蚌工人两三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开蚌、取肉、采珠、分拣……彼此配合,一气呵成。进入珍珠丰收季,诸暨开蚌场一片繁忙景象。
这里是山下湖珍珠养殖基地的集中开蚌地,周围的珠农们都要用卡车将河蚌运送到这里开蚌取珠。10月以来,这里每天集聚着上百号开蚌工人,他们有的来自当地,有的从湖南特意而来。他们日开一万蚌,干上两个月就能赚上三四万元。
10月18日这天,贝中宝珠宝总经理魏国松派人将20万个河蚌运送进场。“10月开始,一天20万个河蚌是常态,下个月可能更多。”魏国松说,这些河蚌差不多要50个工人开,场面非常壮观。
魏国松从16岁开始养河蚌,是山下湖第一批养蚌人。过去,他在泌湖村里养,技术是从江苏的养蚌师傅那学来的,开蚌主要靠自己和家人。如今,眼看着村里养蚌的人越来越多,养殖技术越来越规范先进,他的养殖基地也越扩越大,每天开蚌就需要几十号工人。
“我现在在山下湖的养殖基地有两三千亩,江苏连云港还有一两千亩,明年准备谈下安徽的基地,再扩大规模。”谈起40多年来的养殖经历,魏国松难掩自豪感。
在山下湖,不仅仅是魏国松,新长乐村、枫江村、广山村等村的珠农,随着珍珠产业的发展,他们珍珠养殖基地的版图也不断扩大,有的年轻人甚至去了国外养殖珍珠。
山下湖的发展,背后还隐藏着珠光宝气和碧水清波一同闪耀的进击史。
以往当地人养蚌,为了提高珍珠产量,缩短养殖周期,多会向塘里倾倒鸡粪鸭粪,空气中飘扬的恶臭,成了所有人来到这里的第一感受。2017年2月,诸暨出台“禁养令”,通过对水质不达标的养殖户禁养关停,山下湖镇原来近8000亩的珍珠塘,目前仅保留4000亩。
这些年来,山下湖伴随着珍珠产业跃迁蝶变,2020年山下湖成为世界珍珠大会的永久会址。如今,山下湖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研发、加工、交易基地,淡水珍珠年产量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0%左右,全国产量的80%以上。
一颗“珍珠”的成长记
每天上午,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良总会到华东国际珠宝城内走一走。
10月18日,上午10点刚过,华东国际珠宝城内人流慢慢多了起来,大小商铺内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何建良站在一张旧火车票照片前,思绪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一粒沙成长到一颗珍珠需要多久?山下湖用了60余年。
60年前,山下湖还是远近闻名的贫穷镇,虽地处鱼米之乡,缺粮的情况却极其严重。风起于青萍之末,浪兴于微澜之间。穷则思变的山下湖人,寻找着未来之路,珍珠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萌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的生意人到诸暨来寻找可以产出珍珠的河蚌,而为其引路的两位山下湖村民,成为了当地最早养殖珍珠的人,被村民们称为“第一代珠王”。
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珍珠养殖技术在山下湖逐渐普及。山下湖人也开始外出到广州、汕头等地售卖珍珠。潮新闻记者在华东国际珠宝城中心岛产业发展展示中心看到那张八十年代的旧火车票,从诸暨乘坐硬座普快,途经株洲,历时30多个小时,花费近80块钱才能到达广州。
当时,养蚌育珠已普及到全镇95%以上的农户,他们前往广州售卖珍珠大多住在“竹园旅店”,最多时甚至住了500多名珠农。山下湖人就凭借着这种“敢拼敢闯”的精神,把一包一包的珍珠背到了广州,并对接起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
与养殖规模相伴而生的是市场的不断扩大,最原始的珍珠市场开始崭露头角。1985年,西江乡广山村个体珍珠市场成立,第一代珍珠市场初现雏形。
到了1986年,珍珠养殖业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当地年产量超过20吨,许多村庄凭借珍珠养殖成为全县的富裕村,仅长乐村年产珍珠就超过1500公斤,年产值超过250万元。
何建良指着如今的华东国际珠宝城告诉记者,这已经是第六代珍珠市场。“在这16万平方米的市场内,有1800多家入驻商家,交易辐射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世界性珠宝交易中心。”
万亩碧波之上,上千个日夜的滋养孕育,数十道工序的严密筛选,珍珠才最终以最完美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山下湖也一样,从一无所有到珠光宝气,一步步小珍珠做成了大产业。珍珠市场成就了山下湖,山下湖也改变了珍珠市场。
直播间内外的火热
入夜,华东国际珠宝城依然灯火通明。
“我们今天推荐的是无核珍珠手链,喜欢的姐妹们可以下单了。”“双十一提前购,保价双十一。”
10月18日,当夜幕已经降下,华东国际珠宝城依然热火朝天,直播带货是这里的“重头戏”,不仅在直播间,商铺前、廊道上,到处是坐在拉杆箱上对着手机直播卖珍珠的年轻人。在阮仕珍珠直播间里,潮新闻记者看到,主播正在卖力讲解,不断有粉丝询问商品情况。
从去年夏天起,贵价珍珠配T恤,已成为了都市穿搭“新显学”。年轻人们开始流行用穿搭营造随性的氛围,无论是老钱风还是静奢风,其内核都是希望向外界展现出一种“毫不费力的余裕感”。
不同于钻石、黄金这种门槛较高的首饰,珍珠丰俭由人,价格区间跨度大,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相对合适的选择。
“今年的珍珠行情特别好,像前段时间的母亲节、国庆节,柜台前全部挤满了人,很多款式都卖断货,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一天销售额甚至能达到几十万元。”贝中宝珠宝的门店工作人员告诉潮新闻记者,正是有了这个经历,现在商户都已经开始为双十一和春节的销售旺季备货。
“当然,不同类型和品质的珍珠价格不同,但总体来看,近三年的价格涨了几乎两倍。”浙江珍珠行业协会秘书长何铁元告诉记者,市场之所以那么火热,除了珍珠本身的款式和质量在进步之外,也有市场火热导致供不应求、商家向直播带货的全面转型等因素的助推作用。
华东国际珠宝城常驻3000多位珍珠主播,来自全国各地。与当年浙江“洗脚上岸”的创业农民一样,他们重构产业链上下游,在商业模式变革中闯出一片天地。
“在山下湖镇‘触网’后,珍珠搭上了直播间的顺风车,线上销量已经全面超越线下。”华东国际珠宝城创新发展部经理袁小鹏告诉潮新闻记者,去年山下湖珍珠产品销售总额超400亿元,今年肯定会再创历史新高。
珍珠市场火热沸腾,何建良却看得很冷静。“生意是长久的,不管消费者如何变化,最终还是要靠品质说话。”何建良说,华东国际珠宝城与抖音平台合作成立了质检物流一体化中心,可以确保每一件从基地出货的产品都是正品且能追溯。
目前,山下湖珠宝市场是内销与出口并重,“出海”常常被许多商家挂在嘴边,山下湖也通过筹备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基地,进一步加速开拓国际珠宝市场布局。
60余年似是一瞬,颗颗珍珠串出了山下湖的美丽经济,也串出了当地人的勤劳致富史。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朱高祥 金檬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