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余姚再次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史前文化、姚江文化和红色文化三张名片的宁波余姚,经济发展也尤为显眼,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8万元和4.57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62;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3.59亿元。
数据印证下的“幸福”理性确凿,当我们走进范仲淹笔下这座“东南最名邑”,在村卫生室的智慧化医疗里、在护理院的专业化照料里、在工业园区的源头化治理里……一件件民生小事里,余姚人的幸福更具体可感,共富底色更真实鲜亮。
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为引领,余姚将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紧密相连,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提升全市21个乡镇(街道)村卫生室,实现农村居民“病有良医”;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失能群体“老有所护”;设立入企纠纷调解室,保障务工人员“劳有所得”……
从细微处、源头处下工夫,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民生保障托稳民生安康之“底”,余姚被授予“中国城市民生成就大奖”。
四明山下,姚江之畔,山山而川,生生不息。居住于此的人们享受着城乡间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称心、安心、顺心的生活在“幸福之城”绵延发展。
做优村卫生室
农村居民就医更称心
“腰不好每天来艾灸,小毛小病都能看,常服药都能配,基本不用儿女操心,阿拉都说日子太好了!”80岁的新桥村民胡根美步行10多分钟到狮子桥卫生室就诊,家门口医疗服务的提升,让她生活更“称心”。
医疗是民生之本,村卫生室是兜住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的“网底”。打通群众看病难的“最后一公里”,余姚以“三优三提”改造村卫生室,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改造后就医需求量明显提升,60个号子,天天挂完。”阳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书记秦春晖介绍,“环境美、业务强、服务优”的狮子桥卫生室,让越来越多村民选择“小病不出村”。
优化基础设施,村卫生室环境更美。“按照规范化、示范化和智慧化分级对全市村卫生室改造。”余姚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改造91家村卫生室,2024年计划改造95家。到2025年底,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到100%,示范化率达到15%以上,21个乡镇(街道)均有1家及以上智慧化村卫生室。
今年7月,按示范化标准改造的狮子桥卫生室投入使用,200多平方米经过优化布局,功能更加完善,流程更为科学,门诊室、药房焕然一新,并增设慢性病一体化和中医门诊。候诊区的“5G+智慧医疗一体机”,让就诊更为便捷。“配点基础药物,节省很多时间。”汪女士在村卫生室进行挂号—自助预诊—门诊开药—药房取药,全流程不超过10分钟。
优化队伍建设,村卫生室业务更强。村卫生室是基层健康的守护站,乡村医生就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做强基层医疗,余姚把优化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以后不愁没有年轻好医生了!”梁弄镇汪巷村村民听说来了一位叫岑佩佩的“事业编村医”,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余姚面向社会招聘“事业编村医”的做法,是浙江首创的乡村医生用人机制。
余姚以“事业编村医"破解村医招不进、用不好、留不住难题,并通过提高乡村医生合理收入、加大乡村医生培育力度、提升乡村医生能力水平等对策,缩小城乡卫生健康服务差距。
优化机构管理,村卫生室服务更优。完成三优三提改造的186家村卫生室,不仅有统一标识和外观,还有统一管理和服务标准,严格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规范医保实时结算。
“配齐全市76类常用慢性病药物,未备药品中心药库可根据病人需求预约进药,也可通过宁波云医院配药。”狮子桥卫生室药房管理人员介绍,为群众提供方便配药外,门诊还提供200种左右的检验项目服务。
今年余姚还创新建设“5G+AR”编织全域急救“E”张网,实现急救体系各乡镇(街道)全覆盖。在人少分散的山区行政村,则通过医疗服务专用车辆,为山区群体提供上门的彩超、心电图、检验等移动智慧微医院服务。
家门口的高品质医疗服务,切切实实提升余姚人的生活品质。据统计,2012至2022年,余姚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9.76岁上升至81.46岁,健康期望寿命从70.24岁上升至71.63岁,幸福感映照在每个长寿者的笑脸上。
探索长期护理保险
失能群体生活更安心
村卫生室改造为农村居民健康服务“兜底”,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则为失能群体生活“托底”。
“重度失能参保人员可选择定点护理机构提供机构护理或居家护理两种类型服务,重度失能Ⅰ—Ⅲ级人员在机构内可获得40—60元/床日的护理保障,在家中可获得20—30小时/月(每小时服务价值65元)的护理保障,费用由长护保险基金与定点机构进行结算。”余姚市医疗保障局医服科负责人介绍。
目前余姚市60周岁及以上老人超过25万人,占所有医保参保人的25%以上,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2万多人。
针对“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现实难题,余姚探索建立城乡一体、覆盖全民、标准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全域覆盖、专业服务、数字监管提高失能人员生活质量和人文关怀水平,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的照护压力及经济负担。
覆盖“全域化”。“回到四明山护理村里的老人,收入不错,还能顾家。”唐阿姨持证上岗2年,长护工作让她和丈夫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也让乡村失能老人多了一份生活的“安心”。
推动长护保险城乡全域覆盖,余姚320个村社重度失能人员均有机构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截至目前,累计2938名重度失能人员享受长护服务,6000余户家庭减轻照护压力。
服务“专业化”。“照顾更专业,还有补贴,好政策。”在护理机构,前来看望父亲的谢先生表示长护保险不仅为家庭减轻负担,老人也更满意。
余姚通过全省首创“两张清单”制度,建立失能评估队伍评价机制;建立组建全省唯一县级长护保险协会,优化护理服务评估制度;上线长护机构电子地图,推动长护服务供需双方智能化匹配,促使护理服务提质增效。
截至今年11月底,余姚共有长护护理服务机构27家,评估专家8名、入库评估员72名,重度失能人员评估通过率从年初63%(宁波第8)提高至93%(宁波第1),争议复评零增长。
监管“数字化”。所有定点护理机构纳入电子地图,实现有名称、有图片、有地址、可定位、能联系。以 “签到+评价”监测模式,为每位重度失能人员家庭配备蓝牙信标,通过蓝牙信标定位、实时签到签退、水印照片上传、服务轨迹追溯等数字化手段,进行服务监管。
“长护保险是民心所向的共富实践,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强的险种,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需要持续深化工作方法路径。”余姚市发展和改革局工作人员谷晶晶介绍,“余有长护”品牌创新运用制度、标准、自治、服务和监管“5S”模式,为重度失能人员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护理服务,使他们的生活更有质量、生命更有尊严。
深化劳动关系治理
务工人员工作更顺心
“我和工友把这当做员工之家,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就来这里。”在舜宇工业园的人社局驻企劳动纠纷调解室,员工胡美丽谈起在此的工作生活,用了“顺心”两字,上半年想要离职的她,在专业调解和心理疏导下,如今正收获新的成长。
“人社驻企劳动纠纷调解室,是余姚探索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将矛盾纠纷关口前移到企业,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重点工程项目、新业态企业等设立调解室,在企业的微信公众号等开设线上投诉通道,安排人社调解力量下沉到企业,联合企业人力资源部共同调解劳动纠纷。”余姚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史书婷在企驻点指导劳动纠纷源头“解”的做法,在她看来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也助力营商环境持续向好,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余姚已在2家重点企业试点设立“人社驻企劳动纠纷调解室”,累计调解劳动纠纷280余个,其提炼的经验将进行全市复制推广。
真正的喜悦,是劳有所得;保障劳动所得,是群众获得感之所在。余姚狠抓劳动关系源头治理改革,探索构建“劳动关系源头‘管’、劳动纠纷源头‘解’、风险隐患源头‘治’”全链条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
目前余姚共有44家企业被评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据上半年企业劳动用工体检结果显示,604家体检企业中,A级274家,B级245家,占比86%,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民生事虽小,事事关共富。
在一件件民生小事里,知行合一、真抓实干,余姚汇聚起经验和做法。从细微处、源头处下工夫,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增强部门间横向协作,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准确把握民生保障各方面、民生保障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以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以“一切为了人民”为价值追求,以“一切依靠人民”为力量源泉,余姚正绘制一张“最名邑”的县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
来源: 浙江日报 | 撰稿:辛文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