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台州 新闻详情 A- A+
“公民同招”,明年招生政策如何优化?台州教育局最新回应
发布时间:2020-11-05 13:26:21    

   今年,是台州市“公民同招”新政实施的第一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往年的“先民后公”“民办掐尖”“考试择优”,而是实行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对报名人数超计划的民办学校采取摇号录取。

  家长对新政有什么看法?

  新政实施对学校是否有影响?

  教育部门明年招生政策有调整吗?

  家长:减轻孩子升学压力

  “新的招生办法,孩子不用为拼考试成绩而背负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可以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家长也轻松了一些,不用天天为孩子升学的事焦虑。”椒江的刘女士说,孩子今年小学5年级,“公民同招”新政一出,她表示很支持。

  采访中,多数家长表示,“公民同招”新政不但减轻了孩子的升学压力,还避免了因“掐尖”招生造成的“培训热”“竞赛热”,减轻了学生的校外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体现了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过,家长们都期待教育部门能提高各片区各校间的软硬件水平,尽快缩小学校间的差距。

  家长叶先生有些担忧,他认为,新政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民办“掐尖”和托关系找人等不公平现象,但当所在学区的公办学校无法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时,以前能够通过孩子努力、成绩优秀,“择校”到一所好的民办学校,如今能否上一所好学校还要看运气,奋斗目标模糊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打击。

  “期待优质公办学校遍地开花,让在薄弱教育资源片区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叶先生说。

  学校:鞭策、倒逼发展

  “‘公民同招’政策杜绝了掐尖、提前招生现象,让招生秩序更加规范,生源分布更加合理,让公办、民办学校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公办学校来说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压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则是一个挑战,倒逼学校‘以学定教’,改变以往教育教学方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台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张熠说,免试入学能够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源头上打破“唯分数”论,对于深入推进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公民同招”政策对民办学校冲击较大,尤其是一些原本较薄弱的民办学校,部分面临生源未招满情况,部分学校早已想好应对措施。

  台州市书生中学招生办主任叶国兴表示,“公民同招”对学校有冲击,但冲击不大,学校对此很重视,积极响应,有所调整、应对。“今年生源质量虽然较往年有所降低,但我们也很有信心。”叶国兴说,后进生大部分是由于习惯不好造成的,学校从学生的仪容、文明习惯、整理错题本等细小的行为习惯入手,以德育促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让“自主、自律”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学校的质量不单单靠氛围 ,和学校管理模式、办学理念都有很大关系。” 叶国兴说,教学质量并不等同于生源质量,学校通过内部教学改革,适应新形势,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建造高效课堂。

  教育部门:报名系统会更优化

  记者从台州市教育局了解到,明年我市“公民同招”政策大方向不变,民办学校市批市管的仍面向全市招生、市批区管的面向市区招生、县(市、区)批县(市、区)管的面向本县(市、区)招生;公民同步招生,每位学生都有一次选择民办学校的机会,若民办摇号未中,回到所在学区公办学校按原批次就读。其中,对报名系统和报名流程将进行微调。

  “报名系统平台操作将更流畅、更人性化,整个招生时间较今年将会有所缩短。”张熠说,今年为确保首次“公民同招”工作平稳有序,整个招生过程较长,从6月中旬持续到8月下旬,对于家长、学校、教育部门而言,负荷都较重,计划明年将优化流程。

  为了方便无智能手机的家长为孩子报名,各县(市、区)教育局将会在各学校设置报名服务点,家长也可以到孩子小学毕业的学校或去已明确学区的学校由其代为报名。

  “今年出现有的家长摇中民办学校,却因收费过高或担心孩子跟不上而放弃名额的情况,既占用了民办学校的招生名额,又给孩子报名入读其他学校带来不便。”张熠说,家长应该根据经济收入、孩子综合表现理性选择民办学校。每年5月左右,教育部门会出当年度的招生政策,家长可以咨询教育部门。届时台州教育网、台州教育公众号等也会公布各地招生电话。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台州发布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