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温州 新闻详情 A- A+
用手“说”爱:温州特教世家三代接力聋哑人教育
发布时间:2015-11-22 22:19:30    

  “人间之苦,莫为聋哑,聋哑人虽然无法言语,但天性同普通人无异,如果能接受教育,也能为国家、社会所用。”有了这个想法后,出生于1918年的张忠铭从上海福哑学校回乡后和同学创办起温州第一所聋哑学校。

  温州特殊教育学校教二年级语文的老师张沁丛告诉作者,她家祖孙三代从事聋哑教育事业共有十人。自己在2004年高考成绩出来时,按她的愿望想去就读最热门的英语或者珠宝鉴定,可想到爷爷张忠铭临终愿望,她最后还是决定去做一名特教老师。

  [ 办学初衷]

  聋哑人接受教育,也能为国家、社会所用

  11月21日早上,作者来到温州鹿城区陈湖湖的家,张忠铭是她的公公。据她介绍,张忠铭出生于1918年,在4岁时母亲病故,不久后他因发高烧导致后天失聪。

  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期间,日军飞机炸弹丢在上海傅兰雅康家桥福哑学校旁边,学校不得已停课,此时已读了5年的张忠铭和多位同学因此辍学,大家只好回家。由于在上海学习的这段经历,张忠铭结识了比他早两年入学的陈希聪,正是后来温州聋校的创始人之一。

  张忠铭回家后在自己家厂里做账务登记员,平时和住在家附近的陈希聪接触较多,他们经常聊起聋哑人,认为聋哑人没有文化,生活上不能自理,一旦失去家庭依靠,生活将会很痛苦,但如果能接受教育,也能为国家、社会所用。

  那时,很多国家都举办了很多聋哑学校,而我国只有寥寥几所。因此他们萌发了办聋校的念头,此想法得到家人的支持。

  在1946年,他们把招收聋哑学生的事情刊登在报纸上,引来了聋校的首位学生池曼青。池曼青家里条件很困难,她还有一个妹妹也是聋哑人,此后又陆续增加几名学生,授课地点就在陈希聪位于北大街(现解放北路)87号的家中,浙南地区第一所聋哑学校初具雏形。

  [ 条件简陋]

  没有校舍缺少资金,各界人士纷纷出力

  对陈希聪和张忠铭而言,没有办学经验,更缺少经费,想办学绝非易事,当时的温州产科医院院长蔡玉辉,救济院院长杨雨农,百好乳品厂老板吴百亨等都纷纷出力。

  因为老师都是聋哑人,张忠铭妻子黄灿霞被特聘为校方代表,全权处理对外联络。除了义务帮忙,跑部门、筹经费,黄灿霞还经常将自家的用具搬到学校。

  另外,张忠铭的大哥张忠铣,张忠铭姐夫杨希农出面邀请温州地方慈善机构等人商议,成立“私立温州聋哑学校董事会”,也筹捐到少许经费,买了几张课桌板凳等一些用具。在寻找校舍中,他们费了很多周折,都因各种原因无法落实,在这期间经常被人笑话,白天日晒雨淋,结果只得借陈希聪家空余住房做教室。

  1947年,学生林爱梅、卢和中、徐订荷、徐世敏等人陆续报名上学,张忠铭还通过朋友找到蔡润祥老师。蔡润祥老师1917年出生在上海,在12岁患脑膜炎导致双耳失听,因家庭贫寒,在16岁得到友人资助,到上海傅兰雅聋哑学校。入学后,他发愤努力,才华出众。1947年10月到私立温州聋哑学校当校长。

  当时办学条件很简陋,10多副课桌凳、一张木床、一个时钟、一个皮球与几条跳绳,学生吃饭用的是课桌,摆两张凳子横一条竹竿,就算是跳高的体育器材,如果要踢球、跑步,就上野外或是借用正规学校的操场。

  [ 开枝散叶]

  温州聋校毕业生成各地聋哑教育创始人

  1979年,张忠铭的儿媳妇陈湖湖也加入了聋校教师队伍,那时,学校教职工已有30多人,学生在200人上下。招生的范围除了温州县市区外,也招丽水一带的学生。学校设一年级到九年级,因受到办学条件限制,来报名学生通过考试择优录取。

  陈湖湖说,教聋哑学生很辛苦,他们没有语音基础,比如教“妈妈”这个词,用手语学生们不懂,看到别的女性都会认为是妈妈。为了让孩子们掌握,要把学生们妈妈叫过来,再对照“妈妈”这个词学生们才会理解。

  她告诉作者,聋哑学生跟健全学生不同,教聋哑学生,需要耐心。还有聋哑学生性格相对较孤僻,遇上事,作为老师只能心平气和。

  张忠铭和黄灿霞退休后,到乐清再度开办聋哑教育,即乐清聋校的前身,此后,苍南、文成等地亦陆续开设聋校,而创办人也都毕业于温州聋校。

  据不完全统计,自温州聋校建校至2009年合并前,共培养出一千多名学生。如今,越来越多当年从聋校走出的学生,也都在各地的聋校从事教育工作。

  [ 继承遗愿]

  孙女放弃热门专业,选择做一名特教老师

  陈湖湖女儿张沁丛现在在温州特殊教育学校教二年级语文,她告诉作者,爷爷干了大半辈子,对聋哑人教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曾想过孙辈十二个人中,哪怕有一个人能延续与特教事业的缘分就行。

  张沁丛在2004年高考成绩出来时,分数超出第五批的南京特师不少。按她的愿望想去就读最热门的英语或者珠宝鉴定,可想到爷爷临终愿望,她还是决定去做一名特教老师。

  “爷爷是聋哑人,我小时候放学就会到聋哑学校去等妈妈,有时候妈妈还在上课,我就静静地坐到最后一排看她上课。”张沁丛说,自己的整个童年是在聋校度过的,相较其他老师,她对聋哑孩子更多一份感情。

  2010年,作为家中第三代特教老师的张沁丛,同奶奶黄灿霞、叔叔张建浩和母亲陈湖湖同时成为年度温州教育新闻人物,亦代表了社会对这个特教世家默默奉献60多年的认同与钦佩。

来源: 现代金报    | 作者:谢国林    | 责编:邹婧颖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