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会让站往往藏在偏僻的地带,这里生活单一,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就像一场苦修。日前,我们走访位浙江交通集团下属金温铁道公司五级铁路小站,感受这里别样的春运故事。
“长坑”站从1996年建站至今,已经有27年的历史。多数时候,这里的定员都是老职工,直至一名“00”后的到来,车站平均年龄直接从四十多岁降到了三十多岁。
这位年轻人名叫洪子晗,个头不高,说话斯文腼腆。因为来自安徽黄山,认识他的人都叫他“小黄山”。“刚来长坑站的时候有点不习惯,回一趟家很不容易,早上9点从车站出发,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洪子晗说。
蜿蜒的铁轨还是那么铮亮,曾经的小伙伴们趴在铁轨上听火车从远方传来“哐当哐当”声,用手指数有多节车厢,听着火车疾驰而过的呼啸声,偶尔还会看到司机微笑的脸庞。这些都是洪子晗儿时乐此不疲的事。
让他没想到的是,长大的自己也成了自己儿时羡慕的人,依然“数”着火车,看着车列从面前驶过。2019年8月,洪子晗从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金温铁道公司工作。起初不适应小站的偏僻,语言不通以及清淡的饮食,他就从“戒辣”开始,从清水馄饨、缙云烧饼到养生菌菇汤,打趣说是“提前进入养生阶段了”。从最初走进车站行车室,只能听懂几声简单“好了”,后来慢慢才知道,是车站值班员在执行眼看、手指、口呼的程序,说的是“两道出站信号好了”。
这三年,洪子晗很久没有回过家,也错过了与父母一年又一年的团圆。“待的时间长了,现在反倒觉得比起过年的烟花爆竹、春晚小品,还是电台和火车汽笛的声音更亲切些,父母也理解,让我安心工作”,谈起在车站坚守不能与家人团聚,洪子晗笑着说。今年是他在小站经历的第三个春运,一开始上班的“不适应、想家”情绪已经淡去,现在的他已慢慢适应小站的生活。
采访末了,刚下班的洪子晗走上站台看着车站,小却很美。不远处飘来熟悉的香味,他慢慢走近餐厅,和他想的一样,晚上吃鲫鱼豆腐汤。他说,现在的他已经快想不起安徽臭鳜鱼的味道。晚饭和车站的同事一起吃,虽然只有两三个人,但是拉拉家常,谈谈工作,也有一种家的感觉。
也是在下班的时刻,洪子晗迎来了一天最幸福的时光。拨通家人的电话,车站的信号很好,家人的每一句话他都听得很清楚,而且记在心里。在铁路人的眼中,没有假日的观念,给父亲拨通了电话,听着父亲的咳嗽声,他止步在站台,心里满是亏欠。
目前,面对春运期间更为繁忙的车流,洪子晗这样的车站值班员需要及时和邻站核对信息,办理接发列车,并观察通过的旅客列车、货物列车的车门、车窗关闭情况,确保每一趟列车安全、正点、畅通,他所在的长坑站,日均接车量也有所上升,从往常的40余列上升至60余列。在公司下辖范围内,还有大约60名像洪子晗一样的年轻人,扎根在这样没有一名旅客的铁路小站,安静矗立在万里铁道线旁,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运输安全保驾护航。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 撰稿:刘爱飞 钱振霄 翟飞跃 戴益泽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