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城行动下,温州再出新招。
1月2日,在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温州召开市委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率全省之先提出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城市”并出台实施方案。
这是温州连续三年举行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开年首会。温州为何如此重视人才、创新?温州如何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如何久久为功抢先机?
温州需要迈过四道坎
创新是温州的金字招牌。改革开放之初,温州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开创“温州模式”。
进入新时代,浙江发展面临新的“成长烦恼”,进入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温州亦是如此。
温州有哪些坎要迈?会上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提到这四道坎。
第一道坎,万亿GDP。GDP之争是产业、制造业之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创新之争。从核心指标看,R&D经费投入仍低于全省平均,离2027年3.4%的目标仍有很长的坡要爬。
第二道坎,要素瓶颈。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土地等资源要素紧张,破解这道瓶颈是温州绕不过去的坎,也倒逼温州要通过科技创新把亩均、亩产、亩税做得更高。
第三道坎,企业突围。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技术革新上如果不投入,手里没有“从0到1”的杀手锏,也就无法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道坎,产业重塑。当前,温州传统制造业比重大,上市企业凤毛麟角。横向对比杭州聚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宁波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温州也需紧扣科技创新,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迈过这四道坎,核心靠创新,出路在创新,关键投创新,根本看创新。”张振丰书记强调,创新是“爬坡过坎”的根本出路,唯有创新方能突破重围、跨越发展。
这四个创新再次向我们传递了“以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化”的强烈信号。
如何迈过这些坎?
那么温州如何发力创新?在新年第一会上,温州邀请院士出席就座主席台,并发布人才新政40条4.0版,表彰重大人才工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签约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器运营机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会上的安排与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关键词紧密贴合,温州也提出要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省级试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不可分割,皆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创新资源”。
温州也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不久前出台了《温州市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基因。温州是数学家之乡,近现代温州人担任或担任过至少30所知名大学校长,创新底蕴悠久。当前,在温高校11所、大学生15万人,创新氛围浓郁,拥有一批充满活力的温商群体。这些创新基因,也让温州具备了试点的条件。
在这份方案中,温州首先在顶层设计上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将原来的市委科技强市领导小组变更为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形成全域全员推进人才科技工作的格局。
有了全域上下的共识,如何能让1+1+1>3?
对区域发展而言,产业往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实施方案》提到,将围绕重点产业设置提升专业,建立产业人才需求发布制度,推动在温高校围绕“5+5+N”产业需求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围绕优势专业培育壮大产业,在温高校重点打造1个以上优势特色学科,引进或培育至少1名领军人才,做大做强该学科涉及的产业在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
三者协同的案例实际已经有了不少实践。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就与中电海康集团、瓯海区政府三方签约,共建创新联合体。其中孵化培育的温州精石微通科技有限公司,仅3个月时间就成功进行产品中试生产,未来有望打破5G产业链上游关键原料依赖国外进口的现状。像这样的“龙头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目前已经开始由点向面复制推广。
创新释放的新质生产力,让越来越多温州企业主体主动加入其中,从而形成更为浓厚的创新投入氛围。瑞浦兰均连续5年创新投入终于最近成功上市;光达电子深耕“1米宽、100米深”,年产值3年时间翻两番……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效益产出,也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正成为拉动温州GDP突围的核心力量。
以人才和科技创新的“蓄力迸发”引领全市发展“加速竞跑”。温州计划到2025年,基本构成重点产业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配置体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在温高校至少聚焦1个特色学科助力产业发展,招引一批产业人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集聚顶尖人才,全社会累计培育、新引进人才60万人以上。
在久久为功的创新中抢先机
温州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失去了创新,温州也就失去了特色和活力。
当前,围绕产业、技术、人才展开的城市竞争中,温州能不能把创新内涵厚植,已经事关温州能不能“再燃激情、再展雄风,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再谱改革开放新篇章”。
因此,创新于现在的温州而言,是“强城行动”的重要方面,是“能级地位”的关键比拼。
实际上,温州在持之以恒的创新工作中,已经尝到了形成突围优势的甜头。
2022年1月6日,温州首次在新年后第一个全市性大会,举行市委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会上,温州提出科技创新“五倍增五提升”目标,发布了“人才新政40条”3.0版本,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在创新中培育发展新动力,当年,温州启动大孵化集群建设,年度新增孵化空间152万平方米,超过去总量之和。创新引擎释放新动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样是当年,温州新能源产业实现了从点上布局到全链发展的飞跃,并在此后持续“长大”,构建起新能源产业“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
2023年1月3日,同样在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温州召开市委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会议。除了和2022年聚焦点相同外,这次会议也是温州市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建设动员大会。显然,全市“一盘棋”,让创新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深化目标。
一方面,温州提出提升中心城市的创新能级,争取建设创新型县(市),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坚持“一区一廊”引领,区域联动,实现温州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县(市)全覆盖。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温州加快科技赋能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推动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山区县有序转移。
当前,温州成功获批建设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26位。近三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比年均增长14.3%,高新技术企业翻一番。山区县永嘉,实现了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等数量居山区26县第一。
同时,形成更好的服务创新人才环境,“温州人才之家”服务人才 65.2万人次,企业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入学。
爬坡过坎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新人才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和一步一个脚印的持续深化。“我们要以‘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的力度,‘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抓创新人才,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热情燃得更高,让更多的‘新生代温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让更多的英才俊才在瓯越大地成就梦想。”张振丰在会上发出动员令。
新的目标和路径图已经绘就,期待更多“创业主体”变“创新主体”、“温州制造”变“温州创造”的裂变故事在温州发生。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周琳子 谢甜泉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