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车站、古镇……走进岱山县东沙镇东沙饮水路14号,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精美的微型景观。这是镇里一位60岁的手艺人郑爱平打造的。他的这个微型景观小弄,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说起这条景观小弄,郑爱平眼里是满满的喜爱,“那可是花了我四五年的时间和精力。”
画图、选材、制作、定型、布局……这些流程看似简单,实际繁琐复杂。“微景观创作,主要是将石头用水泥或胶水进行设计拼凑,组合成自己想要的造型。”郑爱平介绍,一般是先做好景观基础,用各种石头进行拼凑,做好大致造型后,再补修山林道路、台阶,以及微景观中的亭子、船只、小桥等。
在这些工序中最难的就是制作。因儿时患小儿麻痹症留下后遗症,郑爱平要比常人花费更多的功夫,单单一个吊桥模型,就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蛮吃力的,有些东西拿不动,所有步骤都要一点点来。”郑爱平说,制作过程中,他会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样有利于制作途中调整修改,精雕细琢。
这几年里,郑爱平只要一有空就一头扎进模型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有时候甚至顾不上吃饭。“石头都是一块块粘上去的,很花费时间,但是这些东西很吸引我,开始制作就一心想做完为止。”郑爱平说,模型制作对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一点儿都马虎不得,一个小偏差就会让整个模型功亏一篑。
郑爱平制作“微景观”作品的灵感大都来自于生活,有时外出时看到的风景,他一回来就会用“微景观”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他还喜欢就地取材,将海岛的各种建筑制作成模型,在小弄里与月季、海棠、菊花等植被相映成趣,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创作这些‘微景观’作品,需要各种各样的石头,除了自己收藏的部分石头外,大多都是在河滩里、市场上淘来的。”郑爱平说,这些小点缀品给整个景观增色不少。
景观小弄的打理也并非易事,背后需要下很多功夫。平日里,郑爱平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来这里走走看看。慢慢的,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真的漂亮。”“这里就是浓缩的海岛风光。”游客们在本子上写下的赞美,让郑爱平备受鼓舞。
“这些是我的爱好,能打发时间还能供人欣赏,这就是最大的满足。”郑爱平笑着说。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共享联盟· 岱山 戎珍妮 金雷杰 记者 郑元丹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