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浙”里看美丽乡村

   从浙北的水乡古镇到浙南的田园村落,从浙西的秀山丽水到浙东的海岛渔村。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浙江旅游版图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打造全域化旅游的重要环节。

  
  当往日只是偏远山村里自给自足、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副产品,变成如今身家飞涨的电商网站“网红”商品。乡村里的农业,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发展道路。
  
  当家风家训和乡贤文化——这些曾经远离我们高速运转的现实生活,而几近湮没在故纸堆里日渐泛黄的文化,变成了家族之间团结向善、村民自治的道德公约,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信仰让人们放慢脚步、凝视过去、学会沉思。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自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使美丽乡村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
  
  同时,以“乡村+”“农业+”、“农业+互联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努力向着“产业兴、旅游兴、农村兴”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浙江,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早已成了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城市人群休闲旅游乐园。

640.webp (2).jpg

  
  传承红色基因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18年2月28日,农历新年刚刚过完,一封特殊的信从北京飞到了宁波余姚梁弄镇,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给梁弄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习近平在信中勉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要传承好红色基因,要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这封并不长的回信,是写给全村所有党员们的,也是给130万余姚人的。这里,曾经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新四军战士和游击队员们在此经历过浴血奋战,带着深厚的红色基因,被称为“浙东延安”。正是当年他们的牺牲,给浙东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70多年过去了,那些红色故事流传至今,未被遗忘,历久弥新。这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也绽放出了新生的希望与发展,百姓们安居乐业,以慰英烈。
  
  革命老区走上红色旅游发展之路
  
  暮春三月,江南好时节。山坡上杜鹃正盛,田野里麦苗青青,油菜花染出一片金黄烂漫,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这里处处充满着生机。
  
  15年前的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访梁弄镇,当时在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上仅有一个主展厅的纪念馆,他提出了“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要求。
  
  从2004年起,余姚就加大资金投入对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对旧址周边环境作了改造提升,新建起游客中心等各项配套设施,大力开展红色主题教育。
  
  2006年,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旧址群包括:浙东区党委旧址以及周围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之后,旧址群还先后被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15年,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当地政府又对旧址群进行了新一轮改造提升,对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重新布展,新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总序厅、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军史陈列馆,整个旧址群的展陈更加完善、方式更加多样。
  
  这15年的时间里,余姚市和梁弄镇的干部群众们始终牢记指示精神,坚持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传承四明山老区红色革命精神,获得了不少荣誉称号,同时也狠抓经济建设与发展,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据了解,2017年梁弄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5.98亿元,比2002年增长285%;2017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0元,比2002年增长636%。全镇经济社会多项指标位居全国革命老区前列,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也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提供了鲜活经验——真正做到了用好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完成了当年习近平主席“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希望。
  
  发展现代农业  扎扎实实富了农民口袋
  
  梁弄镇地处浙东四明山麓,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典型的山区乡镇。这几年来,梁弄逐年加大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壮美画卷,努力让山更绿、让水更清。目前,全镇的森林面积达到8.4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72%,可以说是一块被绿色覆盖着的土地。
  
  梁弄还有个称号叫“中国灯具之乡”,在国内外户外灯具市场上有很高的占有率。一般来说,灯具产业的制造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污染,但梁弄一直没有放松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始终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注意保护好自然环境,确保两者不矛盾。
  
  如今,走在梁弄镇上,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与苍翠的树木相依,一幢幢漂亮的楼房与葱茏的森林相伴,一个个绿色生态小区与碧水蓝天相融。
  
  绿色,已成为梁弄的主色调,更是成为了当地百姓的“绿色银行”。
  
  早在2003年,横坎头村在宁波市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建起全镇第一个樱桃种植基地。经过几年培育后,樱桃亩产值超过了1万元。在单纯种水稻的时候,一年忙下来,每亩田只有几百元收入。种樱桃让这里的农民们尝到了甜头,目前全村种植樱桃的规模已超过800亩。与此同时,村里还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种植了150亩茶叶和120亩杨梅。
  
  毗邻集镇的东溪村地处公路两旁,风景优美,村里多低丘缓坡地,也是种植水果的好地方。每到收获时节,果树上结满了果实。有的大户果农,流转的土地就有100多亩,水果丰收的年份,年收入几十万是很轻松的事情。当然,付出的是自己辛勤的劳动与汗水,但满满的收获让农民们连连感慨“赶上了好时代!”
  
  汪巷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水果种植大村,绝大部分村民都在种植各类水果,平均年收入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70%以上。百果园是当地最大的水果种植园,也是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目前种植水果多达七、八十种,是梁弄水果新品种引种、驯化、示范和推广的基地,也是梁弄特色小水果发展的典型代表。
  
  每到春夏时节,从周边赶来采摘水果的人们便络绎不绝:有的是带着孩子来进行亲子游、有的是朋友间休闲聚会、有的是体验采摘的乐趣……从4月份开始,樱桃、桑果、蓝莓、杨梅、水蜜桃、葡萄、柿子、冬枣、草莓,可以一直持续到年底,真正实现了从“月月有花看”向“月月有果吃”的跨越。
  
  在梁弄,像这样致力于发展特色水果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和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不少,总面积约1.5万亩。全镇每年依靠观光农业旅游收入超过了7000万元,农业特色产业总收入超过1亿元,现代特色农业成为老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支柱。
  
  住下来  打造宜居小镇
  
  以采摘为主的特色休闲农业吸引了不少附近地区的游客,但如何将更多的游客们“留下来”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横坎头村,近年来一直以全国文明村创建工作为总抓手,立体式开展全民共建“美丽红村”活动,展现了美丽乡村建设新面貌,已成为一处生态型、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和绿色田园风情、多种风貌体验互相融合的山地村落的精品典范。
  
  乡村民宿,已成为村里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村庄内滨河的一处老房子,正在改建为一座投资上千万元的民宿,并将在2018年对外营业。村民黄玲玲是在11年前从一名女职工转身为“女厨娘”,属于最早在村里搞起农家乐和民宿项目的人。她说,搞乡村民宿在促进自身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在黄玲玲的示范带动下,目前村里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了8家,全镇农家乐经营户超过50家,并实现了让游客从“吃一餐”到“住两晚”的目标,极大地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
  
  休闲度假产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走进位于四明路上的尚六合梁弄大糕店内,店里顾客盈门、店外车水马龙,生意十分红火。店主30多岁,他也是镇上第一个让梁弄大糕“触网”的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客户遍布长三角以及辽宁、广东等地。如今,梁弄镇上的大糕店从2014年前的几家,迅速增长至如今近百家的规模,年总销售额近千万元。
  
  正蒙街,是展示梁弄当地农家乐风情的商业小街,汇集了众多地方小吃和民间各色工艺。看着粉墙黛瓦,踏着青石板小路,苔菜百果、地瓜团子、南瓜糕、梁弄大糕、三七市年糕……令人目不暇接的小糕点,竹编、草编、手工布鞋……令人大开眼界的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可以说,走过一圈正蒙街,就相当于游了一遍梁弄,体会了梁弄的民间传统和传统农家风情。
  
  从观光式向体验式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慢下来、留下来,细细体味梁弄的曼妙风情。只有慢下来的脚步,才会发现这里就像一杯陈年的佳酿,坐下来嘬一口细细品味,方能知其醇香。
  
  乡村振兴在余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逐渐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走出了一条“红色+绿色+农家”的旅游、农业、经营发展道路,加快了增收致富步伐,革命老区人民也终不负嘱托奔跑在幸福的阳光大道之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信浙江 » 来“浙”里看美丽乡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