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或致舆情失焦和误判

MS2CWDRLJ]8H~KCD_9FTAX1.png

  近一段时间,连续发生多起备受关注的舆情事件,哈尔滨“天价鱼”纷争、和颐酒店女生遇袭、深圳“禁摩限电”等新闻一度刷屏各大媒体平台,甚至出现数次舆情反转或舆情反弹。在动辄“两小时全爆发”、“数十亿量级”的传播背后,夸张吸睛的“标题党”新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多重因素叠加催生大量“标题党”新闻

  “标题党”最初只是出现在论坛中,但如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商业网站、新闻APP等新媒体中的“标题党”现象也十分严重,甚至纸媒也开始出现“标题党”文章。“标题党”屡禁不止,仔细探究,原因是多方面的。

  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是直接原因。面对受众有限的注意力,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此外,传统媒体乃至门户网站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来大量来自新媒体的压力。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作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当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弥漫开来。

  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审丑”心理促使“标题党”的泛滥。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网民的阅读呈现碎片化特点,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一下标题、图片、摘要,对于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网民媒介素养的匮乏是加剧“标题党”横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网民在重大热点事件中表现出“老不信”和“审丑”的宣泄心理。在微博中,会发现较多网民针对热点事件移花接木、异化概念、曲解原意,以个性化的标题吸引关注,引起其他不明真相的网民误解,盲目追随甚至偏激应对,这些“标题党”造成的偏态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

  对新闻工作者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对“标题党”行为的惩罚不到位、对网络新媒体的规范管理不细致等监管层面的短板,也在不同程度上纵容了“标题党”一族,致使问题虽被反复提及,却始终得不到根治。

D{TXJMBWOOLHJE@U7)]S1CQ.gif

  “标题党”现象对舆论生态的影响

  “标题党”手法一般具有负能量,通过碎片化的极端描述误导公众,夸大社会矛盾,危及党群干群关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破坏社会舆论生态,影响社会舆论的正常表达。

  一是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谣言满天飞。“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舆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有的“标题党”新闻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歪曲事实,挑起事端,与谣言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甚至是谣言犯罪的另一种形式,严重危害社会安全。

  二是可能激发网民的情绪化发泄,导致舆情误判和舆情失控。与现实群体传播不同,网络传播主体表现出明显的匿名化和虚拟性倾向。“标题党”新闻更容易激发网民的表达欲,使得话题被前所未有地激烈讨论,参与者短时期内最大化聚集,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形成舆论风暴。

  三是导致舆情传播的失焦,无法触及根本问题。如果媒体及媒体人在重大事件中忽视事实报道和理性思考,片面追求看点和卖点,制造大量“标题党”新闻,将会导致新闻失焦,严肃的深刻议题和国家议程被淹没在碎片化的猎奇新闻中。

  四是一些商家通过“标题党”方式造势,消费公众情绪,达到营销或炒作的目的。现实中,还有一些利用“标题党”制造媒介事件,达到营销炒作、提高知名度目的的现象。

  五是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恶化媒体生态环境。“标题党”新闻博取众悦,吸粉盈利,如果不加以警惕,长此以往,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是一种不公平的反向引导,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也会使依法治网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信浙江 » 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或致舆情失焦和误判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