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缙云,鼎湖峰下,黄帝祠宇,癸卯(2023)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圆满落下帷幕。
今年是仙都黄帝祭典升格为浙江省政府主祭的第三年。三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妨来探寻黄帝祭典背后蕴含的多重“心意”?
第一重“心意”:缙云色的创新运用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色彩不语却饱含浓情。第一重“心意”,是色彩体系的创新运用。
很多人都知道,缙云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但缙云不只是一个地名,还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颜色。“缙云”其色如霞映流云,在自然与人文的演绎下,赤红与橙红交融碰撞。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记载:“黄帝云师云名”。黄帝命名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春青夏赤”是正五色系统的说法,“缙”是重要的基本传统色。时光更迭,如何在“缙云色”上做文章,让人眼前一亮?缙云打造色彩IP,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刷新祭典传统印象。
用“缙云色”点亮现代都市。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和视觉效果,从高铁站、高速出口到景区沿线的场景、道路,以“缙云色”为主色的大幅桁架和彩色喷绘,给人更为立体灵动之感。碧空之下,道旗猎猎,大片的色彩铺陈和细微的精致点缀,无不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和浓厚氛围。
将“缙云色”融入祭典演绎。浙江正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祭典演绎突出体现“宋韵文化”,祭典现场主背景、整体氛围营造等方面均使用“缙云色”,并为本次祭典专门设计“缙云色”演出服装,将中华传统美学运用得淋漓尽致,以视觉的创新提升祭典质感。水袖翩跹,莲步轻移间,“缙云色”华服和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以“缙云色”张扬青春个性。祭典现场,身着一袭“缙云色”的44名“小仙女”政务讲解员齐亮相,她们用专业的服务、饱满的精神迎接八方来宾,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充满张力的“缙云色”与黄帝文化相结合,创新制作的文创衍生产品手提包、筷子等伴手礼,让人耳目一新。随着“缙云色”系列服装、伴手礼的刷屏出圈,传统色彩焕发全新生机,洋溢出青春活力。
第二重“心意”:为祭典插上数字羽翼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交融,能催生出全新的化学反应。第二重“心意”,是为祭典插上数字羽翼。为黄帝文化披上“数字”外衣,实现“数智”文化新生态。
数字赋能祭典筹备。举办祭典,千头万绪。诸如祭典之类的重大文化活动,如何更好地实现“数智管理”?“祭典在线”多跨场景应用作了先行探索。以黄帝文化传承为核、祭典筹办为切口,该应用重点打造了“黄帝祭典、文旅产业、文化传播、文化研究”四个子场景,通过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集成与全流程监管智控,在驾驶舱上实现工作一键派发、预警一键下达等指挥调度,为祭典的举办和文化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数字赋能祭典体验。华夏儿女遍布全球,如何实现“天涯共此时”?祭典要从线下走上“云端”,“黄帝元宇宙”App或许能够提供参考。通过虚拟人、虚拟场景等形式,将谢灵运赋诗、唐玄宗赐名仙都、李阳冰题写黄帝祠宇、朱熹独峰书院讲学等文化元素置入,将黄帝祠宇“搬进”数字世界,实现用户“亲身”参与体验仙都黄帝祭典全过程,如同亚运数字火炬手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全民参与,海内外同胞无论身在何方,都可以通过“黄帝元宇宙”App参与“云上共祭”,踏入数字世界的黄帝祠宇,就能获得“超时空、深沉浸、高精度”的黄帝文化奇妙游,在这里参与一场“赛博”祭典。
数字赋能祭典产业。祭典过后,游人如织。仙都景区“讲解员”——黄帝文化首款智能机器人“仙仙”身穿“缙云色”马面裙,带游客智游仙都,展开趣味盎然的“人机互动”。“仙仙”是专门为仙都量身定制的集黄帝文化、缙云特色和仙都景区知识为一体的仿人智能机器人,植入丰富而有个性的人物语料库,搭载智能语音对话和动作识别系统。机器人的应用,让祭典旅游生态更灵动。“黄小帝”“嫘小祖”Q版形象表情包应运而生,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浸润黄帝文化,指尖轻触间,文化传播就已完成。
第三重“心意”:古老文化的全新演绎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一场祭典,连接起古与今的精神脉络,衔接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精神谱系。第三重“心意”,是古老文化的全新演绎。
在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倡议下,浙江省缙云县、河南省新郑市、河北省涿鹿县等全国各地11家单位结成黄帝文化联盟,发出掷地有声的承诺:让黄帝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从来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一种流动的文脉传承。这个刚“诞生”不久的跨地域、跨学科合作平台,让祭典跳出本地、跳向更大的圈层,让文化不囿于一隅,让各方文化力量充分汇聚涌流。
“研究黄帝文化,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探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秘书长、科研局长晋保平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内涵,提炼黄帝文化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将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明肇始的光芒映照古今,也照向海外。黄帝文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想把黄帝文化、中国乡村振兴经验带回非洲,让更多的人到中国来走走看看。”津巴布韦在华留学生、“留下带路”国际公益服务平台创始人米莱在参观仙都黄帝祠宇后说道。米莱多次来到缙云参观调研,积极对外推介黄帝文化,是缙云黄帝文化宣传大使。鼎湖峰下,他用一口熟练的中文向由他“带路”而来的津巴布韦学者吟诵起《咏鼎湖峰》。
文化向心力,吸引着回归;文化传播,在交流中有了回响。“黄帝缙云”国情教育活动、“梦行浙江”——走进黄帝缙云活动、发展中国家小商品市场建设研修班活动和“从全球到村庄”——中津缙云跨文化对话活动等多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架起了黄帝文化和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缙云还被授予“国际学生‘感知浙江’国情教育基地”称号。
当外国友人站在黄帝像前,虽然语言不通,仍能感受到积淀千年的传统文化扑面而来的震撼。活动之后,许多国际友人成了宣传黄帝文化的“自来水”,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分享感受。
第四重“心意”:民族精神的时代伟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第四重“心意”,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伟力。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重要文化现象,是在‘中国之中国’文化区系内,经由众多部族集体性历史记忆塑造形成的文化认同观念和信仰世界。”在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李学功看来,黄帝信仰所蕴含的精神与价值,早已跨洋越海,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祭祀轩辕黄帝,也为了寻根。这一泓汇聚民族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等力量的精神源泉,已化为无数同胞寻根问祖的动力之源。
祭祀大院,再次响起了熟悉的钟声。鼓击34声,意寓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钟撞15下,意寓15亿海内外中华儿女……
大典现场,来自海内外的参祭嘉宾手捧长香,逐一走到香炉前,虔诚祈愿。烟尘袅袅,缥缈于空,升腾起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
不少港澳台同胞表示,祭拜轩辕黄帝,是一场文化交流之旅,更是一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寻根之旅。
“透过古老的雅乐和庄重的仪程,我近距离感受到了黄帝文化厚重的底蕴。”浙江省侨商会会长、澳门苏浙沪同乡会常务副会长廖春荣表示,在日益紧密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中,更多澳门青年透过祭典这扇文化窗口,了解瞭望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好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会长,詹氏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詹洪良而言,这是一次久违的归乡。詹洪良说,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台州站,自己是传递亚运“薪火”的火炬手;参加完仙都黄帝祭典后,自己又多了一个新身份:黄帝文化的传递者。
文化寻根唤起四海同心。依托黄帝文化,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仙都“信仰之问”调研基地等四大国际性、全国性基地先后在浙江缙云落子,极大提升了浙江在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精神世界中的地位。
放眼当下,这场文化寻根之旅还在持续;抬头仰望,缙云黄帝祠宇巍然矗立,中华民族追根溯源、慎终追远的精神生生不息。
来源:浙江日报 | 撰稿:每 文 陈 姝 李俊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