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本站专题 > 桐庐专题 > 文化桐庐 新闻详情
桐君山景区提升改造工程中挖掘出一通明代碑刻
中国网 · 通讯员 金轶润 | 发布时间2021-11-16 16:10:49    

   11月1日,在桐君山景区二期提升改造工程中,现场施工人员发现了一通明代碑刻。“当时施工人员正在种植绿植、修石坎,翻挖过的泥土中露出了石碑,上面还有刻字,我们就挖出来看看有没有价值。”县文旅集团工作人员表示,石碑是在桐君山山脚发现的,挖掘后立刻通知了县博物馆专业人士前来查看,目前该位置已重新覆土。

微信图片_202111161611262.jpg

  该碑刻宽约52cm、长约60cm,碑首、碑身上半部分及碑座都有所缺失,只剩一块残缺的碑身。碑刻的字体为楷书,大部分字体清晰可辨,在碑体约三分之一处,刻字略有磨损。

  县博物馆馆长陈淑珍考证后认为,虽然碑体碑文内容不全,但依据现存碑文落款“岁次丁卯仲春吉立”,大体可考定,该碑立于明隆庆元年(1567),碑文主要记述了桐君塔的修建历史。

微信图片_20211116161126.jpg

  陈淑珍从碑刻的两句话推断,认为该碑与桐君塔相关,“‘塔建自古其年代未考,至宋景定元……’碑文上的这句话与清乾隆《桐庐县志》记载桐君塔内容相符。”此外,碑文上书“县令以是塔为一邑风水攸系……”,则明确了碑刻所记载的塔位于县城,且为风水塔,与桐君塔的功能性质相符。

  “据文献记载,桐庐县城历史上有三座塔,分别是桐君塔、安乐塔与圆通塔。安乐塔于元末明初两建两毁,于明万历十三年(1576)重建,到天启三年(1623)再度拆毁,后来没有再建成。”陈淑珍认为,安乐塔重建年代与该碑刻记述年代不相符。而圆通塔位于圆通禅寺前山顶,久圯,是具有寺庙功能性质之塔,与“邑风水攸系”的性质不相符,“由此可见,该碑刻所记述的内容与安乐塔、圆通塔不相符,所以判定该碑刻记述的是桐君塔。”

  一直以来,桐君塔是桐庐县的象征和标志性景观,1962年11月公布为桐庐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修建年代已不可考,最早有关桐君塔的记录出现于乾隆《桐庐县志》:桐君塔在桐君山,高七级,不知何时所建,宋景定元年(1260)重修,正德年间(1506——1521)遭雷火,隆庆年知县董仕祯新之,雍正十一年(1733)及乾隆九年(1744)两被雷震,未经修葺。

  值得注意的是,县志中记载的隆庆年知县董仕祯,以及宋寅、张建中、王守鲁、洪佑、汪元湛、俞一中等官吏的名字都出现在该残碑上,“这些官员的官职基本都是在明嘉靖至明隆庆元年(1567)期间担任。而根据碑文上‘督造’‘塔匠诸廿’等文字,可以判定碑刻记述的塔修建年代为明嘉靖至明隆庆年间。”陈淑珍表示。

  “无论是碑文的落款,还是碑文上官吏的名字,都很好地佐证了《桐庐县志》记载的历史内容。而且用文物来印证历史,非常具有说服力,所以这块残碑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陈淑珍肯定了残碑的历史价值,但是《桐庐县志》与碑文还有一处存疑。

  “碑文上记述‘大明弘治七年间雷火霹其半顶’与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桐庐县志》记载的桐君塔于正德间被雷火所损坏的年份有出入。”陈淑珍推测,从立碑与修县志的年代时间差来看,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清康乾《桐庐县志》记载有误,被雷火损坏的年代应该是明弘治七年,而不是明正德年间。其二是明弘治七年和明正德年间桐君塔都遭到过雷火损坏,清康乾修县志之时遗漏明弘治七年遭雷火损坏的内容。后一种可能因出土碑刻为残碑,没有看见详细记录,所以存疑。

微信图片_202111161611261.jpg

  “我们根据残碑碑文上的一些年代、人物以及碑文的内容进行推断,来判定它跟桐君塔是相关联的。但是历史需要不断地进行考证,也欢迎相关专家、文物爱好者一起考证。”陈淑珍呼吁大家一起对碑文内容进行推敲、理解,让残碑的内容离史实更近。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金轶润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金轶润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