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共桐庐县委召开“杭州这十年·桐庐”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在推进‘两个先行’中打造县域标杆”的主题,县委书记夏积亮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桐庐从“山区小县”到“中国最美县”的蝶变。
县域经济向城区经济转型
十年来,桐庐久久为功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桐庐把产业发展作为县域发展的基石,大抓产业、抓大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区经济转型。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50亿元增至2021年的41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亿元增至38.4亿元。
作为最具幸福感城市,桐庐的获得感越来越足: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一番,私人汽车拥有辆实现翻一番、达到16万辆,平均1户家庭拥有1辆私家车。
桐庐实施了两轮制造业倍增计划,产业体系从过去依靠针织、制笔、箱包等传统产业为主转向依靠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和快递物流等新兴产业为主,其中视觉智能产值突破百亿,磁性材料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工业的57%、45%。
作为“中国民营快递之乡”,“三通一达”的四位掌门人都出自桐庐。近年来桐庐高度重视快递产业发展,加快从“快递人之乡”向“快递产业之乡”转变。“三通一达”总部项目实现全员回归;集聚快递链条企业325家,2021年快递关联产业营收320.6亿元、税收12.8亿元,近年来年均分别增长48%、45%以上。
“美丽事业”向“美丽经济”转化
十年来,桐庐驰而不息美城乡,“中国最美县”的金名片越来越亮。桐庐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美丽事业”向“美丽经济”转化,匠心打造全域大景区,实景展现“富春山居图”核心地的独特韵味,获评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桐庐坚持生态优先首位战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统筹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攻坚战,全县114条主要河道水质保持Ⅲ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4天,PM2.5浓度26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5.19%,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
桐庐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镇村。按照“四美三宜”的标准建设乡村,打造了环溪、荻浦、深澳、芦茨、石舍、白云、合岭等一批明星村、网红打卡点。
桐庐以融合发展为重点,以“旅游+”思维推进三产融合催化,加快美丽经济发展。乡村产业方面,桐庐充分依托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抓住“空心村”二次创业等改革机遇,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床位数突破万张,成为中国国际民宿发展论坛永久举办地,2021年营收突破5亿元。
未来关键词:“产业”和“美丽”
“桐庐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要想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拉高标杆,推动新一轮发展。” 夏积亮说。
未来,桐庐将根据当下的发展现实,按照“看二十年、谋五年、想三年、干当年”的要求,立足“全省域”、着眼“大杭州”,紧扣县域标杆这一目标,突出产业发展和美丽建设两大主题,实施“优资兴业、聚人兴城、强产兴县”三大战略。
优资兴业。桐庐坚持“县域一体、全域统筹”,全面优化经济主平台、乡财县管等体制机制,开展低效用地整治提升,逐步构建空间、土地、资金等协同机制。
聚人兴城。桐庐谋划推动新一轮城市发展,匠心打造富春未来城等重点区块,引进市属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加速构建“两场站三高铁三高速”立体交通网络,不断提升城市能级
强产兴县。桐庐制定制造业、快递物流、美丽经济等行动方案,持续做强视觉智能、新能源、磁性材料、快递物流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向依靠大企业、科创型企业,产业发展模式转向智力支撑、技术支撑。
“我们将力争把桐庐打造成特色产业示范地、美丽中国引领地、数智应用集成地、文明实践先行地、幸福和谐新高地,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夏积亮说。
来源:中国网 | 撰稿: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