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温州暖“新”行动又放“大招”——“阳光工享家—暖‘新’十元餐厅”正式上线。
借助网络平台专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打造“十元餐”,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往后,温州的骑手、小哥和网约车师傅们通过“温州工会”公号验证身份后跳转至“饿了么”下单,就可以享用十元平价专享套餐。
十元钱,究竟能吃到什么?温州又是如何让暖“新”到“胃”的?
沈超奇 摄
“十元餐”,怎么来的?
“我来自安徽,名叫王远柱,今年33岁,原先在鞋厂上班,因为收入不高,就辞职做起外卖小哥。从业半年来,经常从上午10点工作到夜里12点,一个月跑2000多单,收入明显提高,月薪过万,但工作时间长且吃饭总是错过饭点,幸福感不强”。
这是温州市总工会联合“饿了么”平台对1000余名骑手进行问卷调查的其中一份答卷,也是温州瞄准需求痛点,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急难愁盼”的写照。
近年来,新业态的兴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为“用工大市”的温州,也在用力敞开“怀抱”,拥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努力为他们“想得更细一点、做得更多一点”。
今年五一前夕,温州发布《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十大举措》。这是国内首次专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定制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政策集成举措。
今年5月,温州首创5·28暖“新”日,首办暖“新”集市,首发暖“新”数字人民币红包,打造了跨界联动、双向奔赴的暖“新”盛会,在温州城内持续传递着温情与敬意。
今年7月以来,温州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迫切关注的“住房、就餐、维权、歇脚、充电”等关键小事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反馈,超过50%的骑手对“就餐难、就餐贵”最为关切。
确实,就像王远柱一样,温州有近2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每天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为大家送餐出行提供便利,自己却每天遭遇用餐时间不固定、就餐消费成本高等诸多吃饭难题。
“我们希望借助数字化平台,为小哥们打造十元线上餐厅,给骑手们提供物美价廉的饭菜,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温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联合网络平台以及爱心商户进行共建,最大程度让利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他们带来平价、实惠的餐饮服务。
如何享用“十元餐”?
“一荤三素,营养均衡,关键只要十元,实在是太实惠了。”在暖“新”十元餐厅启动仪式上,95后骑手沈一凡算了一笔账,午餐晚餐都点暖“新”餐,每天能省十几元左右,这样一个月能省五百多。“这笔省下来的钱,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可观的。”沈一凡开心地对记者说。
金坚 摄
“小哥”的微笑背后,是总工会、平台企业以及爱心商户的“三向奔赴”。
“饿了么发挥第三方平台能动性,主动对接商户,并对加盟的餐饮品牌给予一定的补贴。”饿了么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开始主动响应的有圣比萨、优鲜趣、宝岛便当三家商户,他们均表示愿意平价或亏本价让利给小哥和师傅们。“小哥们这么辛苦,我们也很乐意为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圣比萨连锁餐厅负责人告诉记者。
紧接着一个月不到时间,响应暖“新”行动的商家也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已有214家商户加入了“十元餐厅”。
10月23日,“阳光工享家—暖‘新’十元餐厅”正式启动上线后,温州鹿城的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师傅只要通过“温州工会”公众号进行身份识别,即可登录“饿了么”平台点餐页面,就可以下单物美价廉的十元美食套餐。
记者打开点餐页面发现,商家们都拿出了招牌菜,通过大幅折扣优惠参与到暖“新”行动中,比如“圣比萨”平时卖30多元的7英寸披萨暖“新”价仅售10元;对外折后卖20.9元的“优鲜趣”一荤三素套餐同样10元即可下单等等。
“这些合作商户经过平台严格甄选,阳光厨房、食品安全等级、食安封签等都是入选的硬指标,确保小哥吃得安心,放心。”温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十元线上餐厅”为契机,温州市总工会还联合“饿了么”共同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1 X N”阵地体系,即:1个全市暖“新”中心, X个暖“新”之家, N个暖“新”基站。除了吃之外,还切实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充电难、喝水难、歇脚难、如厕难等问题。
打造暖“新”典范城市
“要将温州打造成最温暖、最有爱的新业态劳动者典范城市。”启动仪式上,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张洪国表示,下步,要“借”党政之力、“聚”社会之力、“强”工会之力,聚焦“急难愁盼”,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张洪国表示,除了政府引导,也期待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同打造暖“新”之城。
如何“群策群力”,张洪国具体讲了三方面。
在职业保障上群策群力。继续放开社保、医保门槛,优化投保、赔付流程,针对性地开发为新就业群体量身定制的险种和产品,为小哥安心工作保驾护航。
在阵地建设上群策群力。继续推广“工会 社会资源 公益”等阵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激活造血功能,打造更多新就业群体进得来、经常来、有获得的户外劳动者驿站,为小哥提供遮风挡雨、歇脚热饭、充电补给的好去处。
在暖“新”服务上群策群力。继续扩大关爱助困范围、加大帮扶力度,针对性开展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等服务,推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向新就业群体均等覆盖,形成关心、认同、尊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氛围。
来源:浙江日报 | 撰稿:记者 殷诚聪 叶小西 | 责编:张晓欣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