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浙江高温不断,随着7月15日入伏,一年中最火辣辣的日子来了。入伏头两天,义乌白天的最高温达38℃,即使是夜晚,也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脚底的灼热一阵阵传来。记者前往义乌,跟随两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完成了两场特殊的放映。
浙江一直很重视农村放映工作,2023年,全省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8.135万场,观影人次超2389万,背后是1800余支电影放映队的付出。
我们都曾在夏夜里看过露天电影,那种感觉很难忘,那么,放映员的工作具体是怎样的?他们要做些什么?在这酷暑难耐的天气里,又有多少人会冒着高温来看电影呢?
金然(左)和郑天一(右)
9个字的准备并不简单
第一次尝试放映员这样的角色,我们的内心既兴奋又好奇,脑海中浮现了《天堂电影院》《一秒钟》里那些温情又潇洒的工作场面。
但很快,幻想被高温击碎。傍晚六点,太阳还没完全落山,空气中弥漫着难以消散的热浪,走了几分钟,汗水就浸湿了衣衫。在义乌市民广场,我们见到了穿着军绿色工作服的放映员章山峰,皮肤晒得黝黑。
这个广场是义乌市公益电影的固定放映点,几乎每天都有电影放映。当天要放的是《突破口》,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
章山峰用9个字介绍完了放映前的准备工作:架机器、接电线、拿凳子。但他的眼神中充满距离感,显然不相信我们两个女生真能做他的工作。
我们正准备去拿放映机,章山峰笑着连连摆手,“你们拿不动的。”我们转而看向旁边那捆电线,他又笑了,因为也很沉,还需要边走边放,一路拖到100米外的配电房去接电。
到了配电房,60个塑料椅分成4组叠放整齐,等待着被搬到放映场地。看着章山峰轻松地拎起堆成一组的15个椅子放在小推车上,我们也试了一下,却只能勉强抱起来,根本走不动路。最后,我们只能帮他扶着推车。
来回两趟,搬完了椅子,章山峰拧开一瓶矿泉水,瓶盖都掉在了地上,他“吨吨吨”一饮而尽。看见他手臂上密密麻麻的汗珠,我们才发现自己的头发都贴在了额头上。
接着是放椅子,没想到也颇有讲究。章山峰嘴里念叨:第一排10个,第二排11个……当我们像影院座位一样紧密地摆好椅子,他又教我们把椅子之间拉开距离,“不要太紧,聚在一起热”。
六点三十分,一个露天影院布置完成,我们的衣服湿了一半。
喜欢看电影,才会放电影
章山峰开始调试设备,放音乐暖场,陆续有人循声而来。
一位老爷爷带着8岁的孙女坐在了第一排,他是这里的忠实观众,喜欢看“战斗故事片”。另一位大妈也喜欢看“打仗的电影”,虽然坐在椅子上热得直擦汗,但她得早早抢占位置,“等7点天暗了,人就多了没座位。我们平常在家里看电视、看手机,刷刷视频号时间过得太快,一不留神就十一点了,眼睛都看坏掉了,还不如和小姐妹相约来这里看看电影、跳跳舞。”
等待间隙,我们也和章师傅聊了起来。原来这份放映员工作还是“兼职”,白天他做会展装修,五点下班后吃了饭,六点来放电影,“就是喜欢看电影才会放电影,还能补贴家用。”算起来,今年55岁的章山峰已经当放映员20年了,“当年我跑业务的时候看到招聘放映员,试了一下没想到就成功了。当年放的还是胶片电影,现在都是数字化放映了。”回忆起往事,他眼睛亮了起来。
七点二十分,终于开始放映了。
他借着路灯写放映日记,记下时间、地点和人数,用手机拍下现场存档。
台下坐着的基本是摇着蒲扇的中老年人,还有的坐在电瓶车上、靠在花坛边……章山峰说平常每晚都有八九十个观众,“如果放潘长江演的电影,人会更多一点。”
九点左右,片尾字幕一出,人群逐渐散开,但放映员的工作还没结束。我们收起四散的椅子,收好放映机和电线时,已经接近九点半了。
公益电影的放映期从4月到11月,章山峰几乎每晚都要去放映。我问,那岂不是都没有自己的夜生活了?他憨厚一笑:“最晚10点也能放完,10点半就到家了,家人还没睡呢。”
安静下来的广场上,章山峰和我们挥手再见,准备迎接下一个放映的夜晚。
这个工作很幸福
有了第一天当放映员的经验,熟悉了流程,第二天我们自觉自信了很多。傍晚六点,从市区驱车三十分钟,抵达义乌市南面的义亭镇何店村。这是一个在住人口大概3000多人的大村子,一个月会有一两次电影放映。
刚下车,紫外线还很强烈,全身立刻被烤得滚烫。一回头忽然看到了一幢看似废弃的旧楼,斑驳的墙壁,窗户玻璃破碎,但它还挂着“何店影剧院”的标牌,虽然已经被严重锈蚀。路过的村民介绍,它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有过很多人难忘的观影记忆,不过如今已经是个工厂了,只是招牌还没拆掉。
几分钟后,放映员林松林开着车到了,他带着放映机、音箱、电线、幕布等设备,当晚要放的是越剧电影《何文秀》。
没想到放映场地就在影剧院对面的仓库前,夕阳的余晖洒在老旧的蓝色铁皮房顶上,身处其中,感觉自己也见证了岁月的流逝。
这天放映前的准备工作有些不同,不用准备凳子,但比较费事儿的是挂幕布。
六点三十分,喜庆的暖场音乐响起来。很快,就有奶奶扛着竹椅、拿着扇子,乐呵呵地被音乐召唤来了。
天气虽然热,林松林有自己的消暑法宝,他带了一台小风扇,两张折叠椅和一张躺椅,还有一袋家里煮的盐水花生,相当于在电影院吃爆米花了,很是惬意。
还是七点二十分开始放映,虽然到的观众不多,但是大家都看得入迷。在这里,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陪伴,更是连接邻里乡亲的情感纽带。
“村里老人都喜欢看戏曲电影,今天太热了,来的人少一些”,林松林今年52岁,做放映员已经十几年,“我就是喜欢这个工作,每天看电影很幸福。我大女儿小时候很喜欢跟着来看。”他的妻子鲍巧君,受他影响,前几年晚上也开始兼职做放映员,当天就在附近另一个放映点。夫妻俩同出同归,负责义亭镇这一带村子的放映。
鲍巧君是义乌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放映队里唯二的女性。“别看她小小的,但是力气很大,真的很厉害。” 夸起妻子,林松林很骄傲。
点亮城乡夜生活
这两天,义乌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还带我们参观了在建的义乌市红色电影文化中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
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老式放映机,仿佛走进了电影历史的时光隧道。工作人员还展示放映了胶片电影,电流声哔哩啪啦地响起,光束穿过胶片,影像一帧帧投射到银幕上,他眼中闪烁着怀念的光芒:“我喜欢看胶片电影,有质感,画面集中,突出人物,现在都是宽画幅了。”
他说,那个黄金年代的放映员很吃香,如果要在哪个村里放电影,那都是座上宾的待遇,“所以很多放映员现在坚持做这个职业,除了单纯的喜欢,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作为全国深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试点省,十几年来,浙江的农村电影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浙江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在全省农村、社区、校园等有序推进,群众可通过“浙影通”查看放映公告、在线点播或评价,《农村电影放映服务规范》浙江省地方标准的实施则进一步保障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正是章山峰和林松林这样的公益电影放映员们,用汗水和热爱将一场场电影送到群众身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点亮城乡的夜晚,在光影之中滋润心田。
来源: 钱江晚报 | 撰稿:记者 金然 郑天一 | 责编:楼茗涵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