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海之滨,遥望整个中国,一幕沿海与内陆携手共赴全面小康的大片,已渐入高潮。从1994年对口支援西藏开始,浙江坚决扛起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治责任,援建步履不停:1997年支援新疆,2010年支援青海,其间,相继对四川、贵州等地开展帮扶。
进入新时代,浙江又把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摆在首要位置,全力帮助对口帮扶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间交流交融,彰显着对口支援的浙江大爱。
产业援建
盘活沉睡的资产
▲打通市场渠道
一声汽笛响,满载着40吨冰鲜牦牛肉的冷藏车,从西藏那曲一路向东驶向杭州。在当地只能卖到30元一斤的牦牛肉,加工后运到浙江,身价翻番。
好牧场如何换来好收成?今年起,那曲市县乡三级成立牧业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保底价向牧民收购幼年牦牛,浙江援藏干部提供加工技术,打通市场渠道。这种“公司+园区+合作社+牧户”的方法,将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打通,让当地牧民致富有了奔头。截至目前,那曲市已与浙江达成了2万头牦牛共2.64亿元的销售意向。
▲扶持特色产业
以扶持农牧特色产业为抓手,浙江援藏转向支持内生增长。在色尼区,建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百亩连栋温室蔬果大棚,带动当地800余人脱贫;在嘉黎县,建起藏香猪繁育场、藏药材生产基地,助其成为那曲首个财政收入超亿元县……
在新疆,林果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苹果、香梨、葡萄等特色果品的热销得益于浙江援疆“十城百店”工程。2017年以来,我省10个设区市有序建成了阿克苏特色农产品公共仓,形成132家市场销售门店。短短两年,阿克苏地区超九成果品通过这张销售网走向市场,带动当地贫困户22622人增收。
▲合建工业园区
浙江在援建过程中,一方面深挖受援地的资源禀赋,通过打造全产业链提升发展动能;一方面打造工业园,培育孵化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脱贫攻坚。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格尔木的“一园两区”浙江工业园,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产业等一批浙商投资项目落地实施。两年来,海西与浙江共签约产业合作项目50余个,解决就业8000余人。
在四川广元,双方合建的浙江工业园,成功引进娃哈哈、青春宝等知名浙商企业。
在重庆涪陵,浙江新创“园中园”模式,在工业园区专门建浙江园,华丰化工、万丰奥特等相继落户。
智力援建
留下不走的队伍
今年教师节,戎骁等浙江援疆7名教师走上了央视寻找“最美教师”荧幕,成为全国唯一的获奖教师团队。近年来,戎骁带领第九批宁波援疆教师,与库车县28位青年教师以“导师和学员”的形式结对子,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还做好“传帮带”。
▲教育系统援建
在浙江教师带动下,课堂教学改革在黔东南和黔西南遍地开花;高考制度改革、职业教育论坛、学科研讨会等活动,让海西州3700多名师生受益;通过教师扶智、学生扶志、学校扶制,那曲高级中学高考上线率三年保持99%……
开展援建以来,浙江教育援疆从基础教育一直拓展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帮扶。今年,浙江选派的1000多名援疆干部中三分之二是教师,规模居全国援疆省市之首。
▲医疗系统援建
在海西州人民医院,一台全新的DSA机闲置四年后,终于有了专业的操作医生,为百姓提供心脏治疗。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援青医疗专家团先后助其成立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建成临床检验中心,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为当地医生授课,每年分批选派代表来杭州进修。两年来,共填补了海西州25项医疗技术空白,新增检验检查项目6项。
2016年以来,浙江组织受援地各类干部和专技人员赴浙培训1万余人次。除了教育和医疗外,河长制培训班、旅游产业培训班、跨境电商培训班、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越来越受到追捧,一批批学成而归的干部,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民生援建
过上城里人生活
近年来,浙江在受援地持续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城乡饮水、健康普惠等十大民生工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漂泊,过上了孩子有书读、自己有班上、老人能看病的“城里人生活”。
在新疆:“百村千厂”工程落地开花,依托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阿拉尔市棉花和林果业优势,浙江在其中心乡镇新建或改造闲置厂房,建成了一批就业容量大的企业,按照“公司+卫星工厂+合作社”的模式,实现来料加工。2017年至今,已建和在建项目168个,解决就业岗位9866个。
在青海:“孵化器+创业”模式成效日显,浙江设立柴达木青年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利用浙江工业园孵化基地创业空间,打造“昆仑梦工厂”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涌现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喇勇清等一批优秀创客和青年企业家。
在四川:浙江和南充建立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去浙江的招聘会”成了找工作的代名词。今年以来,“浙江天台—四川阆中”“温州洞头—南充南部”等就业扶贫大型招聘会,共计提供了2.2万余个就业岗位。
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社 | 作者:邵玩玩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